《苏州蜀商》第十一期
 ·《苏州蜀商》第十一期
 ·《苏州蜀商》第十期
 ·《苏州蜀商》第九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巴山蜀水
  凉山: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  
  发布时间:2010/11/30 11:03:23 点击次数:3862  
 

    凉山,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这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这是世界上最后废除奴隶制度的地方;  
  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这是人造卫星升空的地方。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水,每一片土地都生长传说和神话,都生长春天的故事,都生长超越时空的奇迹。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首府西昌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绿树常青,鲜花不败,天空净朗,月亮皎洁,素有月城之雅称。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凉山资源富集,小平同志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悠久的历史  
  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孕育了凉山的远古文明。众多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若水》等记载,轩辕黄帝之子昌意因德劣不能承帝业,被贬为诸侯,降居若水(若水即雅砻江)。昌意取蜀山氏女为妻,生颛顼于若水之野(今冕宁县境)。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西昌专区;195210 1 日,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区(专区级),首府设在昭觉,与西昌专区同属西康省。19554月改称凉山彝族自治州。同年10月,撤销西康省,凉山州与西昌专区随同原西康省辖地一同并入四川省。1978年撤西昌地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由昭觉迁驻西昌。 

彝谚说,凉山有三重屏障,就是高山、密林、大江,形成自然的封闭。更重要的是历代封建王朝对凉山彝族实行封锁、打压和征剿,再加上彝族内部的重重矛盾,频繁的内耗与械斗,使凉山彝族生产力极度落后,始终冲不破奴隶制的躯壳,以至于到了20世纪50年代仍然停留在奴隶制社会的阶段。这是一个惊世的历史遗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活化石。  
  现在在凉山境内发现的不同时代的各类文物点已经有二千余处,全州各文博单位收藏的文物已达三万余件。文物写就了完整的凉山历史。  
  民族的走廊  
  两千多年前,有两条鲜为人知的著名古道经过凉山:一条是南方丝绸之路;一条是茶马古道。这两条古道不仅是中央王朝治政用兵的官道,也是古代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并由此形成了我国西南的民族大走廊。  

   “南方丝绸之路  
  据三星堆发掘考证,南丝路的最初开辟比张蹇通西域打通北方丝绸之路还要早七八个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一条巴蜀至南亚的秘密商道———“蜀滇身毒道,断断续续穿行于横断山中。秦汉在此基础上大规模地开路开边,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遣司马相如开西夷道,由今之成都经邛崃、雅安、汉源、甘洛、越西、喜德至西昌。以后又逐渐向南延伸,经会理过金沙江到云南永仁、大姚、祥云至大理,与另一条东夷道(五尺道)汇合,再走南夷道(博南道),经保山、腾冲、盈江、瑞丽出境入缅甸,通往印度和南亚、东南亚诸国,这就是南丝路的主道。还有两条支道:一条是沐川源古道,从东夷道上的乐山分路,经犍为、沐川、新市镇、雷波、美姑、昭觉至西昌上主道;一条是润盐古道,由西昌分路,经盐源、盐边、攀枝花渡江入滇。无论主道或支道,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并有许多绮丽的原生态自然风光,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景。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茶马互市的古道,又有两条:一条是滇藏茶马古道。它与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相反,由南向北。南起昆明、普洱、大理、丽江、西昌、康定、甘孜、德格到西藏、青海,南端远至缅甸、印度等国。秦时,云南纳西族商贾不顾路途艰险,携带铁器等物到今西昌、盐源等地换取笮马和牦牛。笮马即是闻名至今质小而蹄健的建昌马。另一条是川藏茶马古道,此道唐代初兴,至元、明、清逐渐成为交通咽喉,称为大北路。由邛崃至雅安、汉源,经冕宁泸沽镇向北,过泸定、康定、甘孜、德格入藏。雷波、雅安等地出产的边茶也由此道入藏,与藏马互市。这两条贸易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川滇藏地区汉藏彝等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社会学、民族学大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古代藏彝民族走廊。  
  今天在凉山世居的10多个民族的先民,就是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这两条民族大走廊,在这里迁徙、繁衍、交往,共同开拓和保卫祖国的西南边疆,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为我们保留下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其中有些原生态文化,如彝族毕摩文化、摩梭人母系社会形态的婚俗等,至今都还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民族文化大观园  
  凉山多民族聚居,有多民族的文化。  
  凉山彝族文化源远流长。毕摩文化古老而神秘,彝风彝俗独特而多彩,堪称彝风经典。
  凉山还有人类母系氏族的活化石,泸沽湖摩梭人的社会文化和走婚习俗,既古典又现代,既浪漫又多情。
  凉山还有被洛克称为中国黄教喇嘛之地的木里王国,这是最后的香格里拉,一片圣洁的土地。  
  凉山还有回族马骀的画,还有傈僳风情……  

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在彝族山寨,在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仍然延传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彝族的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朴、独特的原生面貌,传统依然是山地彝人所恪守和珍视的价值构成。    

彝族毕摩文化凝固了彝族原始信仰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共时存在状况,它反映了彝族先民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的历史发展序列,同时也再现了彝族社会生活中的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到后来,大都以万物有灵为基础,祖先崇拜为主导,自然崇拜为辅助,图腾崇拜尚遗存的共时并存态势。种种信仰引起的崇拜与巫术行为,是远古彝族先民生存的法宝。  
  毕摩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彝族文明史中生长出来的一棵婆娑之树,凝聚了彝族民众特有的认识与特别的情感,为彝民族的民族认同、情感联结、文化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许多彝学研究者都认为,不了解毕摩及其文化传承就谈不上理解彝族的文化遗产。
  靓丽的月亮女儿  
  在民族文化的大观园中,彝族爱美,珍惜美,堪称为典范。悠久的选美历史,成为人文风情中的浓墨重彩。凉山彝族地区各支系之间都围绕美女有不同的传说故事。依诺支系的甘嫫阿妞圣乍支系的布阿诗甘伟,这些都是不同支系和地区公认的传统美女形式。千百年来,彝族人在每年过火把节时,都要开展的选美活动,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  
  彝族的美女标准在他们的民歌中已反映出来:美丽的姑娘,黑漆漆的辫子,水灵灵的眼睛,眼睫毛像夕阳,秀长的鼻梁,薄薄的嘴唇,像蜂王的腰,有一对天鹅似的脚,蜜蜂绕花飞,小伙子绕着姑娘转,选美人的眼睛双双落在姑娘身上。  
  彝族传统民间选美活动要求十分严格,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在火把场外表演朵洛荷,又是轻唱又是缓步跳舞,尽情展现才艺。评委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这些评委会主动在各个舞圈里去寻找他们自己觉得美的人,评选既挑剔又自然,既要看姑娘的身材容貌,又要看她们的穿着打扮,还要看她们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孝顺之心,更重要的是根据她们平时的道德品行和勤劳声誉来判断。  
  据说,在火把节的最后一天,当夕阳西斜时,老评委们就会分散行动,扯着高高的嗓音:某某寨某某家的姑娘被选为美女啦!”这时,人群就会被这喊声吸引,人们就自然而然地前去目睹这位美丽的姑娘。  
  凉山彝族选美,尽管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它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空和地域,成为民族大花园中最耀眼的带有古朴和泥土芳香的索玛花,与日月同辉……  

    火把节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彝族,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每年农历724开始,历经3天。  
  第一天清早,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打扫房屋,清洗炊具,特别洗好祭祀用的餐具,同时整理房屋,磨好刀具。合伙准备过节的人家便聚在一起开始宰杀大家买来的牛、羊、猪。下午,每家每户都先杀一只鸡,用鸡肉和荞粑祭祀祖灵。以图消灾、避祸、保平安。入夜,举行点火把仪式。家家户户点燃熊熊火把,然后举着火依次照亮全屋每个角落,再经过锅庄、羊圈、牛圈、猪圈走出家门,经院坝时连续将火把绕圈甩转,使它更旺。走出大门,汇入全村寨的火把行列,聚成火把队伍走向另一村寨。  
  第二天,举行都格”(狂欢)“都哈”(拜节)。按照宰啥背啥原则,每家都背上牛、羊、猪肉及酒,高高兴兴地到岳父家去拜节。  
  这一天就是娱乐狂欢的日子。所有的人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扶老携幼,喜气洋洋地前往火把场。火把场上开展摔跤、赛马、斗羊、斗鸡、爬杆、唱歌、跳舞、选美等。各种活动别具一格,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奔放火一样的性格特征。  
  第三天,叫做都木都沙。白天继续着前一天的各种活动继续狂欢。晚饭后同前两天一样的方式,家家户户点燃火把,不同的是这天持火把巡视庄稼,驱逐害虫,然后来到村口寨边,举行锅聋扎杂格仪式。  
  布拖、普格两县是火把节的发祥地,被誉为火把之乡,至今仍保持着完整的火把节习俗。州府西昌的火把节更是热闹非凡。明朝正德年间,四川状元杨升庵,从云南返乡省亲途经西昌,夜宿泸山光福寺,正赶上当地的彝族火把节。在望海楼上,看见四周火把齐明,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十分壮观,他不禁诗兴大发,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观矩诗: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饮食文化
  凉山彝族地区传统的粮食作物多为玉米、土豆、荞麦、燕麦、黄豆等,肉食以牛、羊、鸡、猪为主,忌食狗肉、马肉,喜食块状肉,食用时讲究新鲜、原味,稍作加工即食,食法以块大著称,多为煮或烧,少有蒸、炒食法。主要佐料为精盐、木姜子、花椒、辣椒、大蒜、葱等;蔬菜以圆根酸菜制品为主,饮料以泡水酒、白酒、醪糟酒为主。其饮食始终保持着浓厚而独特的民族传统,最具代表性的有砣砣肉、酸菜土豆汤、酸菜鸡、辣子鸡、羊锅汤等。  
  彝族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民族,把酒视为接人待客必不可少的东西,婚丧嫁娶、节日庆典、乔迁新居、劳动休闲、探亲访友、作毕祭祖、民间纠纷调解、聚会宴客,众人围成一圈,你一口我一口喝着转转酒,谈古论今,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其乐融融。彝族喝酒有喝酒规矩,不能胡来,首先是敬酒,客人至,主人必先敬酒,如果你酒量尚可,对主人又熟悉,可一口饮之,而后说,哦,好酒啊,谢谢,如果做客的不止你一人,敬酒者敬了几杯还没有一人回敬一杯,则要说:谢谢,这杯酒回敬你,主人会谦虚一番后视酒量决定是否饮尽,然后必定毕恭毕敬地回敬你一杯,以示谢意。  

    民居建筑
  在彝族地区,建筑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表现着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文明进程。彝族建筑明显具有几大特点:一是在村落选择上讲求依山傍水,有树有山,居高临下的气势,喜居于山腰而忌平坝;二是建筑整体上突出古朴厚重和实用;三是注重屋内外装饰,民族式穿枋结构和雕刻复杂,追求色彩搭配与动植物图案的刻画。彝族房屋主要类型有:竹房、草房、瓦板房、木房、石板房等几种,其中瓦板房和木板房为彝族建筑中最具风格和普遍的两种。  
  彝族漆器
  彝族木器选材十分考究,一般都选用质地好,不易开裂的杜鹃树、黄树、核桃树、桦树作为材料,其主要有钵、碗、杯、盘、木制酒具等常用的木器,特别是酒具制作更为精巧。从装饰来看,彝族民间木器都会饰之以各式精美的图案,故不论在使用上或审美感觉上都会予人以美的享受。彝族民间漆器比较多,主要用于木制或皮制的酒器、兵器、马具、宗教用物等,其主要色调为红、黄、黑三种颜色。  
  服饰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体系复杂、异彩纷呈。不仅分性别、年龄、盛装、常装,还有婚服、毕摩服、战服、宫廷服等。总体而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在一个县份,也有诸多亚服饰群(组)。  
  总的可分为:一是以美姑、雷波为代表的依诺方言服饰;二是以喜德、越西、冕宁为代表的圣乍方言服饰;三是以布拖、普格、金阳为代表的所地方言服饰。彝族服饰以明快、古朴、大方为准则。从服饰装饰来看,年轻人的服饰多色彩明快、艳丽、青春,多体现色彩组合,其线条饰纹丰富、绚丽;中年人服饰多体现凝重、端庄、大方,线条饰纹相对平和而少;老年服饰以宽松、闲适、端庄为要,多用平、素面料。真可谓因人而异,美不胜收。

 
苏州市川渝商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

苏州市川渝商会 © 2019    技术支持:苏州享来享趣

电话:0512-65653326 0512-68560980 传真:0512-65653326 E-Mail:szcysh@sohu.com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澄湖路888号恒润商务大厦7楼 邮编:215168 备案号:苏ICP备11050522号-1

访问计数:1803147